欢迎访问九江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案例>>正文

《鄱阳湖与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作者:时间:2024-09-11点击数:

开课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制作人:高川

课程名称

鄱阳湖与生态文明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资源环境科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年级

大一年级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

28

一、课程简介

2012年开始,《鄱阳湖与生态文明》课程经历探索、建设、实施等阶段。以《环境与健康》为基础,开展鄱阳湖主题探索;2019年开始资源建设,编写《鄱阳湖与生态文明》讲义和案例总结;2021年聚焦鄱阳湖生态文明,开展社会实践课。

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持“真问题”导向,引导全面认知专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塑造系统思维能力、涵养生态文明行为。本课程是“带着使命”的教与学过程,将“课程思政+专业教学”融合,将“社会实践+理论课堂”结合,形成了独特之处。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领悟传统文化,体悟生态校园

 2.对应章节:第8章校园景观生态设计

 3.课程讲次:第8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的文化元素(陶渊明诗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学习景观生态设计概念及其基本原理,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尊重和理解。

四、案例主要内容

1.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景观生态设计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五、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导入

第一步:学生课前了解校园景观生态设计建设情况。

以问题“你是否在校园中看到令人惊叹的景观?如何建设一个生态校园,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考虑美丽校园景观的特点,观察校园景观是否生态,讲授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通过建设生态校园的要素讲解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引导学生了解校园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重点讲述五柳湖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中的水资源管理,雨水收集等。通过学生观察水源入口和水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水源是否来自雨水、地下水、自来水或其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保湖水保持清澈、健康,同时减少水体污染等问题,探讨如何在景观生态设计中管理水资源以维护湖泊的可持续性。

第二步:学生课前查阅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相关内容资料。

引导学生思考五柳湖名字的来源,引出田园诗人陶渊明。讲授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探讨“陶渊明文化是如何融入校园景观生态设计”。讲授设计五柳湖时,结合陶渊明的诗文,通过雕塑、石刻、园艺等形式展现,既美化环境,又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次,借鉴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理念,保留其自然景观,种植本地植物,来打造一个生态和谐的校园景观。陶渊明的诗文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景观中,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创新设计,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

2.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选择

采用学生查阅资料后讨论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有助于更好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通过线上利用学习通提前发布预习要求:网上查阅校园景观生态设计情况和陶渊明诗文相关知识,有助于线下实践教学顺利进行。

(3)考核评价方案

本课次实践学习从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实践报告、项目化大作业、总结汇报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赋权重汇总成绩。从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生态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方面考察学生。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程中,结合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思想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五柳湖景观生态设计案例,既传授了专业知识,又进行了深入的思政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掌握了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但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个性化指导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今后,将更加合理地安排课程时间,尝试更多互动式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更大进步,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