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划新发展 砥砺奋进开启新征程
为更好地策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学校于2020年9月在原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学科、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部分学术团队的基础上,进行学科资源整合,组建资源环境学院。 办学定位彰显特色:学院立足长江、鄱阳湖独特地域资源,着眼长江经济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及党建等一体化特色建设,全力打造“三个基地”(区域高水平应用型生态文明人才培养基地、生态文明科技孵化基地和生态文明决策咨询基地),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高水平应用型的资源环境类学院。 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学院现有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资源环境科学三个本科专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为学校优势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环境工程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校级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环境规划与管理》获批江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获批省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 特色办学成效突出:从2012年以来,逐步探索学堂制特色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问山问水”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团队为省级、校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生态文明教育教研室获批江西省首批虚拟教研室。每年一期开办长江生态文明试验班,2022年学校正式成立渊明学堂,形成《九江学院渊明学堂建设方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阶段性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平台建设颇见成效:学院现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流域生态过程与信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九江市重点实验室3个(区域产业与城市生态、流域管理与生态保护和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应用);建有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九江中心;学院现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高校生态文明研究联盟理事长单位;成立了鄱阳湖生态文明创新发展联盟,设立了流域管理与生态保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李圭白院士工作站。 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2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95%,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获聘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省赣鄱俊才(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人选1人,首批江西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特聘专家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九江市“双百双千”领军人才4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1人、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1人,江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1人。 教科研成果连结硕果: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各类科研项目68项,总经费86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8项、各类省部级纵向课题、教改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实用新型)10余项;编写教材1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1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育人成效持续向好:秉承“竞知向学、厚德笃行”的校训精神,积极营造“以学生为本、学术为基、学风为要”的文化氛围,构建“风清气正、积极向上、善于学习、追求卓越”的院风,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生态文明涵养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江西省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多次立项,获中国高校挑战赛、江西省挑战杯、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奖项;逐步拓宽校企联合办学通道,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建立优秀就业基地,为企业精准输送优秀毕业生;学院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学生考研升学率均在30%以上,向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