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案例>>正文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作者:时间:2024-09-11点击数:

开课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制作人:王玉艳

课程名称

环境生态学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环境生态工程

课程类型

理论课

开课年级

2022级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

32学时

一、课程简介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是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课程内容紧跟环境生态学发展步伐,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又能扩展学生创新思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增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从冲突到共生: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艺术与青年担当

2.对应章节:第六章第一节,知识点:干扰因素识别

3.课程讲次:1课时

三、案例教学目标

(1)掌握干扰的类型与特征、识别方法和生态学意义,具备干扰因素分析判断能力。

(2)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环境变化和沙漠治理百折不挠精神的学习,凝聚中国力量。

四、案例主要内容

案例1:鄱阳湖生态环境案例。地处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一个通江湖泊。近20年来,鄱阳湖出现明显的干旱化趋势,表现在提前进入枯水期,枯水期低枯水位加剧,枯水期延长等。同时,湖泊环境质量下降明显。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浓度持续增加;2013年以来的观测数据显示,鄱阳湖叶绿素a浓度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且在2016年之后呈加速态势,目前已处于轻—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局部水体出现较严重的蓝藻水华暴发,在一定的气候和湖泊水情条件下,发生大规模蓝藻水华成大概率事件。

鄱阳湖水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调查发现,鄱阳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物种丰富度下降,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软体动物密度呈降低趋势,优势种从1990年代的大型软体动物(包括多种蚌类)转变为当前软体动物与耐污能力较强的寡毛类(主要是霍甫水丝蚓)共存的格局 。底栖动物群落小型化可能降低底栖食性鱼类捕食效率,增加其在获得食物中所消耗的能量,导致食物网能量流动过程受到限制;鄱阳湖水生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组成物种由1983年的9种减少到2013年的6种;水生植被生物量降低,鄱阳湖全湖平均生物量减少到1253克/米2,减少了34%。

鄱阳湖湿地是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湖泊干旱化趋势将导致鄱阳湖湿地环境质量下降和湿地生态退化,最终可能对候鸟栖息地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案例2:库布齐沙漠治理案例——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中国“绿色奇迹”惊艳世界在黄河“几”字弯、阴山山脉南的鄂尔多斯高原,横卧着我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这里是“死亡之海”,寸草不生,风沙肆虐,几十年来,当地群众、政府和企业携手治沙,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治理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奇迹般的转变,生态环境改善,生态资源逐渐恢复,沙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是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五、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导入

通过展示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退化的案例(鄱阳湖生态环境变化案例,提供相关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干扰因素?为什么识别干扰因素对环境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2.教学方法

1知识讲解阶段

介绍干扰因素识别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结合“鄱阳湖生态环境变化”案例,分析干扰因素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2案例分析阶段

分组讨论:根据鄱阳湖水质监测数据动态变化,启发学生正确分析鄱阳湖水质变化相关背景信息,分组讨论可能的影响因素及成因类别。

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汇总和补充,总结干扰的类型、特征及其生态效应。对比鄱阳湖水质和水生态变化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作用,引入库布齐沙漠治理案例--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案例。让学生深入分析干扰是否一定要避免?如何合理利用干扰?深入讨论分析干扰的生态作用,理解适度干扰理论及其应用。

3总结提升阶段

总结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强调干扰因素识别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对周围或生活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点,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有效激发社会责任感。

2.平衡知识讲解和课程思政穿插的比重。

3.需不断创新方法,提升教育效果,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