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案例>>正文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作者:时间:2024-09-11点击数:

开课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制作人:田莉萍

课程名称

资源与环境概论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2

32课时

开课专业

资源环境科学

授课对象

大一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将“植业体系的非点源污染控制”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可以创建一个富有深度和意义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1、思政目标

(1)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让学生掌握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强化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使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发挥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思政内容

(1)环境伦理与道德:深入挖掘课程中关于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例如,在讲述资源开发利用时,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生态文明理念: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阐述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3)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介绍国家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动态,增强法治意识。同时,通过政策解读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和考量因素

3、课程思政融入点

在《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中,可以选取以下几个章节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设计章节,并挖掘相应的思政点:

(1)绪论部分:

思政点:介绍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融入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2)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思政点: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强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融入方式:结合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平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环境污染与治理(包括第三四五六七八九章):

思政点:介绍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及治理方法,强调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融入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探讨个人和社会在污染治理中的责任和作用。

(4)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思政点: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介绍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融入方式: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绿色发展的实践。

4、融入方式

案例分析法:选取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理解思政点。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实践教学法: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点。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直观生动地呈现课程内容和思政点。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绿色耕耘:农业生态循环与非点源污染防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深入了解非点源污染的概念、成因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掌握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使学生能够分析种植业体系中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不同控制措施的原理和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识别农业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非点源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探索和实践新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思政目标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愿意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了解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遵循环保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1)课前准备

1)教学目标设定

2)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材料:准备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材料,以便直观展示。

案例资料:收集典型的农业污染案例,包括成功治理和未有效控制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思政素材:整理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新闻报道、专家观点等思政素材,用于课堂引导。

(2)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4分钟)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一幅生动的农业生态系统图片并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思政引入:简要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农业生态系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知(20分钟)

理论讲解:

物质循环概念:阐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强调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污染类型与来源:介绍农业污染的主要类型(如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及其来源。

污染影响:分析农业污染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要素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思政渗透:在讲解过程中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如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

3) 案例分析(10分钟)

案例呈现:选取一两个典型的农业污染案例进行呈现,包括案例背景、污染过程、治理措施及效果等。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如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合理性及改进建议等。

思政升华: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 互动环节(6分钟)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农民、环保组织等角色,模拟制定和实施污染控制策略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农业污染控制策略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 总结提升(5分钟)

知识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思政总结: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课后作业与反馈

作业布置:布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相关的作业或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农业污染情况、提出污染控制建议等。

反馈收集:通过作业批改、课堂表现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通过以上设计,可以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1、教学效果

(1)知识掌握: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普遍能够掌握非点源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他们能够理解种植业体系中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控制措施的原理和效果。

(2)能力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提升了理论知识水平,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锻炼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开始能够识别农业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非点源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开始探索和实践新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和方法。

(3)思政意识增强: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显著增强。他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愿意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得到了加强,他们开始关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积极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兴趣较高,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非点源污染的现状和控制需求。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课程思政融入:在课程思政的融入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更加注重思政内容的渗透和融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相关思政理念。

(3)学生差异性与个性化教学:学生之间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这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4)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是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种植业体系的非点源污染控制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思政意识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四、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创新(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凝练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

1、特色

(1)环保与思政深度融合:本课程将环保知识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仅传授学生环保知识,更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环保理念深入学生内心。

(2)实践导向的教学设计: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非点源污染的现状,提高学习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3)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课程不仅涉及农业、环境科学等专业知识,还融合了思政、伦理等人文社科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2、亮点

(1)案例教学的丰富性:选用国内外典型的非点源污染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2)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引入学生实践报告、课堂表现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创新点

(1)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度融入

生态文明观的树立:通过讲解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和谐与平衡,进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在介绍农业污染控制策略时,突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农业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长期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2)生态文明观的树立

环境保护责任:通过讲解农业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公民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如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生态农业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让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3)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污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过程及成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农业发展中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互动,围绕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的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交流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实践教学: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污染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4)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的专业知识时,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介绍化肥污染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等环保措施;在介绍畜禽养殖污染时,可以强调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等。

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污染控制等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4、可供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

(1)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专业与社会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3)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传统的考试评价外,引入学生实践报告、课堂表现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4)关注国际前沿动态:及时关注国际前沿的环保技术和政策,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引入课程,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5)加强师生互动: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